乳山是山东半岛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,拥有199公里海岸线,一类海水水质可利用海域170万亩,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到60万亩,年产量50万吨,面积、产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,是世界顶级牡蛎主产区之一。乳山市高度重视用好海洋资源、做活海的文章,尤其在牡蛎产业方面,大力引进新技术、打造新体系,不断做优质量、做强品牌,促进了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乳山市重点围绕品牌创树、品牌保护、品牌赋能、品牌升级四个维度开展牡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。
聚焦品牌创树,夯实示范区创建基础。乳山市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研究出台了牡蛎产业发展规划、牡蛎品牌保护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从规划层面精准推进牡蛎产业提档升级。对内,立足产业育品牌。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化发展思路,投资5.5亿元建设3处总占地1300余亩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,引导170多家牡蛎养殖户进驻,配套完善污水处理、渔港码头等基础设施,创新“互联网+电商+牡蛎产业园”模式,示范区内实现牡蛎养殖、初级加工、电商销售、物流快递、生产服务化融合发展。对外,多措并举推品牌。通过举办国际牡蛎产业高峰论坛,加强产业学术交流,提高品牌知名度;举办牡蛎文化节等活动,将品牌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;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、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,深入开展营销推介活动,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,进一步扩大了“乳山牡蛎”的知名度。
乳山牡蛎先后获得“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”、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等荣誉,乳山市入选“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(牡蛎)优势区”、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”,获评“中国牡蛎之乡”,全面塑成品牌优势。
创新品牌保护,增强市场核心竞争能力。为保持牡蛎品质,维护来之不易的品牌声誉,乳山重点从标准引领、防伪追溯、监管维权3个方面统筹发力,全方位守护乳山牡蛎品牌价值。标准引领强品牌,深化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、院所的产学研对接,建设“中科乳山牡蛎研究院”,配套制定牡蛎行业两项省级地方标准,成功创建“乳山牡蛎养殖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”,研发推广牡蛎生态养殖技术,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保护海域生态环境,达到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。防伪溯源护品牌,为保护乳山牡蛎不被假冒侵害,乳山市在规范乳山牡蛎商标授权,统一品牌形象标识的基础上,研究引入了现代物联网及新型防伪技术,建立了防伪追溯平台,实现了品牌管理、执法监管、消费维权多方联动,进一步规范了品牌市场秩序。监管维权保品牌,建立“政府+协会”联动工作模式,执法部门开展乳山牡蛎地标产品专项执法检查,协会制定了维权管理办法,发布了防伪溯源联合声明,形成了完备的乳山牡蛎商标管理保护和打假维权法律支撑体系,有效净化了市场空间。品牌监管保护经验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、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。
发挥品牌带动,为乡村振兴增势赋能。乳山坚持“牡蛎+”全产业链发展工作思路,把工作重点进一步向“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”聚焦,推动全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,成为壮大海洋经济,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。一方面,带富致富的效果明显。乳山牡蛎相关市场主体达到300余家,初步形成了集育苗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、文化旅游等七大关键环节产业链,从业者约2万人,带动收入约12亿元,牡蛎从“成堆卖”到“论个卖”,价格从每斤2—3元提高到每斤10—20元,小牡蛎形成大产业,开辟了农民致富新道路。另一方面,产业升级的潜力巨大。随着鲜食牡蛎品质提升、产量增加,牡蛎深加工也进入高速发展期,以牡蛎为重点全力推动优势农业转型升级发展,先后培育了华隆科技等20多家牡蛎深加工骨干企业,年产半壳牡蛎、牡蛎肉、牡蛎罐头等初级加工品9800余吨,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,远销日本、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,正在加速发展牡蛎保健品、药品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业,培育新的牡蛎经济增长点。
展望未来,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乳山市将持续坚持新发展理念,结合乳山牡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,持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。一是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工程。以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样板,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牡蛎产业的各要素,降低生产成本,推动集群化发展,实现集约效应、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共赢。二是实施品牌高端化提升工程。把握“互联网+”发展趋势,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品牌营销模式,推动乳山牡蛎品牌抢占国内高端牡蛎市场。同时,全力推进乳山牡蛎防伪溯源管理工作,加强执法监管,为品牌保驾护航。三是实施全产业链价值再提升工程。结合营销、文旅、康养、金融、数字化等全方位推动产业链条的前伸后延,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推动乳山牡蛎加快形成链条化、标准化、园区化、品牌化、科技化、数字化的现代牡蛎产业发展新格局,全面助力乡村振兴。